Powered by RND
PodcastsVidenskab安斯如是Anthropod
Lyt til 安斯如是Anthropod i appen
Lyt til 安斯如是Anthropod i appen
(2.537)(250.190)
Gem station
Vækkeur
Sleeptimer

安斯如是Anthropod

Podcast 安斯如是Anthropod
Chenchen; Zhuo; Gaofeng
“人类学”学科的英文Anthropology常被简称为ANTHRO,而这档节目名“安斯如是”就取自该词音译,我们解释为“人类学就是这样”。 这里是几位一起同过窗的人类学朋友。我们希望创立一个人类学中文空间,与你们共同讨论人类学议题,将人类学带入日常。 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

Tilgængelige episoder

5 af 6
  • EP06: 自我民族志 | 我们与小狗的距离
    自我民族志是近年来人来学研究中逐渐流行的一种方法论。人类学家既是研究者,也是被研究者——其情感经历、基于自身位置和身份的反思、与他人互动时产生的权力关系…都反映着更宏大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历史叙事。从这个意义上,“我”不是为了保持研究的客观性而被抹去的部分,“我”的存在使得人类学研究更为完整具体。这期播客有点特别,只有我(小牛)一人录制。我将采用自我民族志的方法,讲述我在云南田野调查时结识、照顾、领养一条名为“来福”的小狗的故事。故事的结尾,因为我在国内的工作结束即将返回德国,不得不重新给来福寻找新的领养人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意识到小狗映照着人的另一面,人与狗的关系其实很多时候体现着人际关系的复杂性。通过这样一个故事,我想探讨的是:不同社会中(云南、国内的大城市、德国)的人们对于狗和养狗这件事为何有着不同的看法?规范化的养狗和领养审核所面临的挑战是什么?小狗如何使像我一样的年轻人看到一个更明确的未来?最后我想借用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,搭建一个不同“行动者”(爱狗人士、不养狗人士、小狗、其他宠物等等)之间互相理解的桥梁。这期播客也是送给来福的,感谢来福在我孤独田野调查中的美好陪伴。本期谈话人:小牛 | 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时间线:- 02:01 我和来福相识的过程- 09:41 什么是“民族志”:人类学研究和写作的重要方法- 11:08 什么是“自我民族志”:反身性、把自己置于社会背景中- 13:16 我为什么要使用自我民族志:社科中的情感转向- 15:19 给来福的一封信- 29:32 来福的现状、我的心路历程- 30:51 狗为何与人亲近:狗是人类的另一个照面- 32:14 不同国家和社会对于领养(流程)的观念有何不同?- 32:30 欧洲规范化领养的优势和挑战——基于规则- 35:38 在云南当地找领养:“把狗给出去”——基于熟人社会- 37:10 网络平台找领养:有偿还是无偿?- 39:47 来福帮助我完成“社会化”- 44:16 对于“禁养犬”分类的一些反思- 47:42 从posthuman人类学,解构人类中心主义、正视小狗的能动性- 50:48 从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,想象一个更和谐的人狗关系- 54:52 我们与小狗的距离是心心相印、没有距离背景音乐:告五人 – 爱人错过White Cherry – MELANCHOLYSeto – see u…
    --------  
    56:32
  • EP05: 城市人类学——黑暗的柏林,光明的柏林
    我现在居住的地方,德国的首都柏林,是一座在社交媒体上风评两级分化的城市:作为整个欧洲的亚文化中心,这里有着多元并置的城市景观和不断自我更新的城市文化,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社群,“poor and sexy”是这座城市的注脚和名片;然而不可否认,柏林的城市氛围中有着一种普遍的冷漠和粗犷,新的城市居民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在这里安顿下来,甚至“安顿”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。黑暗的柏林,光明的柏林,好玩的柏林,冷漠的柏林…这些都是我们能在社媒上看到的柏林,那么在这样极化的风评之下,人们具体的生活体验又是怎样的呢?如何从人类学的角度理解“对‘麻烦’的忍耐和包容构成了柏林生活的重要部分”?柏林人坚守的社会共识和规则是一种利他还是一种压迫?从城市研究的角度,柏林的维度和立面又是怎样影响着城市的亲近感和疏离感?…这些都是我们在这期播客中探讨的问题。   现在的我,坐在家中打下这些导语。望着窗外的一片黯淡氤氲,想象着一个春意盎然的柏林到来。也希望我们的听众朋友,即将收获一个繁花盛开的春,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!   本期谈话人:   小牛 | 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(人类学视角下的边境和移民研究) 杨老师 | 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(人类学视角下的城市规划研究) 陈老师 | 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(对中国近代跨国知识分子的史学研究)   时间线:   - 03: 33 嘉宾介绍 - 04: 48 柏林初印象 - 08: 43 柏林的“大” VS 北京的“远” - 15: 46 “多元并置”下的城市景观 - 21: 15 柏林的冷漠:利他性和社会规则 - 26: 07 两极分化的生活体验和城市风评 - 28: 28 柏林的黑:为何冬天不开灯? - 32: 27 “我预定你两周后的星期六”:大城市社交 VS 县城交友 - 40: 50 德语沙文主义? - 44: 50 “均苦”的生活:德国人对于麻烦的忍受是社会体系运转的基础 - 52: 39 城市的维度:可视及可达 - 54: 40 城市的立面:开场空间和公共性 - 57: 42 交通的接驳:路网密度 > 马路宽度 - 61: 46 柏林生活方式推荐   背景音乐: Thomas Greenberg – Dream for Today Jay Crew/RJ Pasin – ok!
    --------  
    1:06:48
  • EP04: 人类学博士和材料工程博士哪个更难找工作?
    在前几期节目中,我们探讨了一些与人类学相关的概念和研究方法。今天及往后的节目中,我们将继续拓展「安斯如是」的边界,邀请一些来自不同领域、不同学科背景、不同人生经验的嘉宾做客。今天来到EP04的谈话人是在比利时鲁汶大学材料工程系读博士四年级的张老师,他将与小牛展开一场人类学和材料科学之间的对话。这场对话并不完全从学科专业角度展开,而更多涉及到在人文社科和理工科,这两个截然不同领域读博士的研究体验和生活状态,我们也将从彼此的切身经验出发,探讨一些关于博士就业和人生规划的长线问题。 提到文科或理工科博士,大家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刻板印象,通过今天的节目,大家可以验证一下哪些刻板印象是真的,哪些又是假的;更重要的是,我们希望为正在考虑“读博”这条人生路径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引。 本期谈话人: 张老师 | 鲁汶大学材料工程系博士 牛老师 | 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 时间线: - 00:17 节目及嘉宾介绍 - 04:30 材料工程及人类学博士的一天是如何展开的 - 12:55 材料科学与实验室研究:测试材料性能与验证自己猜想的小战场 - 16:53 人类学也有课题假设吗? - 19:02 老板(导师)与“组”对于工科研究的影响、对老板的“向上管理” - 23:10 中国博士在海外研究时的“卷”与“躺平” - 28:20 “请假羞耻症” - 36:48 中国、比利时、美国生活及科研经历的对比 - 41:00 比利时人的“小国”心态 - 43:05 如何交到外国朋友:美食、语言、运动及共同爱好 - 48:30 小城鲁汶是“乌托邦”吗:医疗、教育、国际化产业 VS 糟糕天气、学习压力、50%的税收 - 55:41 当比利时选民右转,移民政策收紧,为何中国移民持欢迎态度? - 57:52 毕业后的职业规划:留欧还是回国? - 59:00 理工科博士的四种职业选择:高校、业界、专利律师、餐馆老板 - 66:01 寄语理工科博士:练好英语、保持“吸收”状态、差异化竞争 - 70:04 寄语文科博士:不要浪漫化没有走过的路——读博不是对走入社会或工作的逃避 背景音乐: Thomas Greenberg – Dream for Today Jay Crew/RJ Pasin – ok!
    --------  
    1:12:32
  • EP03: i人怎么做田野?
    上期节目中,我们讨论了人类学家在旅行途中的奇思妙想和反身性。旅行也是一种田野工作 (fieldwork),反之亦然。如果我们暂时从无忧虑的旅行中抽离出来,关注一下“刻板的”,“让人精神紧绷的”田野工作呢? 这期我们要讨论的是,田野工作的形态,i人和e人在处理田野访谈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。请加入我们的讨论,看看人类学家是怎么样进入田野、寻找联络人、如何访谈以及如何灵活地伦理问题的。收听节目的你又有什么好点子呢? 本期谈话人: 小牛(老哥牛、牛老师)|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人类学博士生 小马(小马哥、马老师)|阿姆斯特丹大学人类学博士生 Q(漆老师)|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人类学博士生 时间线: - 00:15 节目介绍 - 2:05 学习人类学的动机 | 对田野工作的”前“了解、对初学者的挑战 - 5:20 记者和人类学家 | 事件制作还是发现、民族志作为跨文化翻译? - 14:05 线人(报道者)和关系网 | 随机性、 “滚雪球”失败、善用社交媒体 - 21:15 双向倾听 | “不感冒的”本地人和外来的人类学家、找准时机暴露身份、反馈社区 - 27:50 性格的表演论和本质论 | 情景化的性格本质、访谈中的反馈、“空气突然安静”、社交边界的动态 - 43:00 研究伦理和获取同意 | 交朋友、保持透明、中间人、保持灵活 背景音乐: She Her Her Hers - Episode 33
    --------  
    48:11
  • EP02: 逃离田野、网红城市与本地漫游|人类学家旅游时
    上期节目中,我们梳理了一些关于“远方”这一概念的人类学讨论。有了“远方”,就有为了到达“远方”而做出的努力,在人类学的范畴内,我们统一称之为“流动”或“流动性”(mobility)。今天我们要谈到一种很常见,也很为大众所欢迎的“流动性”,即旅游。 从里斯本大街到瑶族吊脚楼、从摩洛哥司机到千岛湖船夫;人类学家旅游时在体验什么,请跟随我们的声音一起发掘。 本期谈话人: 小牛(老哥牛、牛老师)|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 小马(小马哥、马老师)|阿姆斯特丹大学人类学博士生 Q(漆老师)|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 时间线: - 00:10 节目介绍和嘉宾介绍 - 02:00 驱使旅游的动力|逃离田野、漫游癖 - 06:00 旅游与好奇|人类学家的兴趣、旅游与田野/生活的界限 - 10:50 在家乡旅游|敏锐与钝感、人类学家与本地研究 - 16:00 少数民族文化|建筑变化与仪式、禁忌变迁 - 21:00 深度体验游|网红城市与当地经济;城乡变化、人口变迁与户口制度 - 29:00 消费与发展|被旅游困住的城市 - 37:00 旅游城市的另一面|游客印象与服务异化 - 40:20 与“本地人”一起旅行 - 43:00 人类学家的流动性是一种特权吗? - 47:00 “在路上”的状态,风险与不确定性 - 51:40 下一个目的地是哪里? 背景音乐: The Doobie Brothers – Listen to the Music Laufey - It Could Happen To You
    --------  
    54:21

Flere Videnskab podcasts

Om 安斯如是Anthropod

“人类学”学科的英文Anthropology常被简称为ANTHRO,而这档节目名“安斯如是”就取自该词音译,我们解释为“人类学就是这样”。 这里是几位一起同过窗的人类学朋友。我们希望创立一个人类学中文空间,与你们共同讨论人类学议题,将人类学带入日常。 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
Podcast-websted

Lyt til 安斯如是Anthropod, Historien om alt og mange andre podcasts fra hele verden med radio.dk-appen

Hent den gratis radio.dk-app

  • Bogmærke stationer og podcasts
  • Stream via Wi-Fi eller Bluetooth
  • Understøtter Carplay & Android Auto
  • Mange andre app-funktioner
Juridiske forhold
Social
v7.11.0 | © 2007-2025 radio.de GmbH
Generated: 3/21/2025 - 4:30:55 AM